2022年10月13日,(今天)是第九個“世界血栓日”。
“血栓、栓塞、纖維蛋白原”的命名人德國的RudolfVirchow教授于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:血管壁損傷、血流異常、血液成分異常。該理論仍被認可。2014年3月,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(ISTH)宣布將RudolfVirchow生日(10月13日)作為“世界血栓日”,以紀念他首先提出“血栓形成”理論;并且通過這一活動提高公眾對血栓性疾病的認知,促進血栓性疾病的規范診治。
靜脈血栓栓塞癥(VTE)是由于血液在靜脈內異常凝結,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從而引發的一系列病癥,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常見心血管疾病。由于其發病隱匿,大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故易漏診、誤診,號稱“沉默的殺手”,具有高致死率、高致殘率等特點。
血栓是潛伏在生活中的“隱蔽殺手”,可發生在任何年齡、任何時間,嚴重威脅著生命健康。血栓性疾病可以分類為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。動脈血栓主要為心腦血管疾病和外周動脈疾病;靜脈血栓主要為靜脈血栓栓塞癥(VTE),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(DVT)和肺栓塞(PE)。其中,靜脈血栓的發病率是動脈血栓的4倍。
如何遠離動靜脈血栓?
其實,雖然每年只有一天是血栓日,可對血栓的防護確是靠日常。比如,寒露過后,秋意漸濃,好看又保暖的襪子自然是讓你時尚度up的必備品。你知道嗎?襪子除了保暖、時尚的功效之外,還有一種醫用壓力襪可以防治疾??!這就是傳說中的靜脈血栓襪。
當然,血栓可不僅存在于靜脈,動脈也難以幸免。但生活中的某些壞習慣卻明顯是導致血栓的高危因素。所以本著“最好的治療是預防”的原則,注重日常生活方式就可以有效預防動靜脈血栓的發生。
現代人久坐、肥胖、抽煙、外傷、腫瘤等因素,都是造成血栓的風險隱患,民眾除了戒除不良生活嗜好之外,更要對身體狀況有所警覺。
編輯|小鑫
審核|小晶
本篇信息來源參考|百度百科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官方帳號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;